航空发动机学院由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共建,溯源于学校1952年建校时设立的航空发动机专业,是极具航空特色的主体学院。
学院紧密围绕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承担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航空基础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项目,并取得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与法国、俄罗斯和美国等国家建立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留学生交流和合作培养机制,不断扩大学院办学的国际影响力。
学院依托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学院设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下分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同时拥有上述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等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还设有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硕士点。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7项、省部级课题 74项,科研经费1.68亿元,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
学院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核心理念,围绕航空领域特色构建教学体系。针对不同课程特性和学情分析,制定与毕业要求精准对接、可测可达的教学目标,形成“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三级联动机制。为强化学习成果导向,学院依托智慧教学分析平台,实时采集学生课堂互动、作业错误率及知识图谱掌握度,形成个性化学习预警报告,教师据此动态调整教学策略。2024年数据显示,学生实践能力达标率提升至92%,课堂教学满意度达95%。通过与中国航发集团黎明公司、沈阳燃机公司等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与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等共建联合实验室及研发中心,实现课程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近五年,学院与吉利汽车、长城汽车、5710等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式学习、订单式培养,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院现有教职工64人,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5人(含内聘3人)、讲师15人。此外,外聘长江学者2人,校外企业导师15人。学院有23个课程教学团队,航空发动机构造强度及振动课程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机械振动课程入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学院拥有7门省级一流课程,全面覆盖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学院拥有新能源通用飞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航空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已建成涡喷、涡扇、涡桨、涡轴4条航空发动机混合装配线。教学成果《航空航天类地方高校“一心三环”实践链人才培养模式》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作为我国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专业人才培养基地,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科学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并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培养成果显著,本科生综合就业率 95%,研究生国防领域就业率 85%。为国防企事业单位输送 3000 余名优秀人才,100 余人任副总师以上职务,为我国高端装备动力装置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